生物醫學
2016/10/25
「閘極可拋棄式之奈米電子生醫檢測平台」檢測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廿分鐘,較目前醫界使用的檢測技術速度更快且靈敏度高達千倍以上,同時解決傳統半導體矽奈米線電晶體高成本及定量檢測不易的問題。
該團隊已完成肉毒桿菌毒素、B型肝炎抗原蛋白、肺炎鏈球菌等不同標的物的驗證;檢測平台具8通道並可持續擴充,能同時檢測不同生物標記,對早期癌症及疾病提供絕佳檢測工具。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2016-10-24 13:16 經濟日報 記者李珣瑛╱即時報導
2014/04/07
輔仁大學於103年度獲得經濟部核定「學校協助產業園區專案輔導計畫」,本專案計畫以協助新北境內土城及樹林工業區廠商升級轉型,並朝向推動「生技與醫療照護」產業園區為整體發展目標,以期建立本校與土城及樹林工業區廠商之長期合作關係。藉由結合學校醫療設備、實際技術輔導與產學合作技術的豐富資源,輔導廠商轉型或多角化經營或技術整合與創新,打造成功案例。計畫執行成果與經驗會擴散至產業上中下游,型塑產業鏈結之成效。未來將搭配學校的醫療設備及技術資源朝向「生醫材料應用、體外診斷與監測、健康雲照護應用」等輔導項目發展,以型塑生技與醫療照護產業之鏈結。
2013/06/13
輔大護理系教授劉淑娟長期致力於建構護理教育制度與護理環境的創新變革,更在國際護師節榮獲102年傑出護理人員專業貢獻獎。說到當初進入護理界,劉淑娟笑說:「當時年輕抱持著理想,也有很好的機運,才能走到現在。」
談到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時,劉淑娟一直很感激一路上的貴人以及一切機緣。從國立台北護專畢業後,就在母校任教職,並且累積了教務方面的行政經歷;之後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主修老人照護,民國82年一回到台灣,政府便公布台灣成為老人化社會,也開始發展長期照護的政策,讓她得到許多機會能夠在「老人照護」的領域發揮專長、創建教學制度。民國90年,劉淑娟到台南護專參與了學校與署立台南醫院合作的護理之家BOT案,她說很開心能夠加入這個案子,並且利用這個機會將教學、服務以及臨床實務充分的結合。
2013/01/07
記者虞佳晨/輔大報導
輔仁大學醫學系副教授田履黛專攻藥物濫用研究,探討甲基安非他命如何影響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田履黛的最新研究過程中發現,「性別」差異會影響藥物成癮之後的身體變化。
神經系統是最複雜的人體系統,且神經科學是相對較為晚期才開始發展的學科,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因此,成癮藥物對神經系統的作用難以掌握和治療。田履黛與國外研究室合作的性別在甲基安非他命成癮機制研究,被2010年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神經科學會議選為具有跨越性、最有潛力的研究主題之一,並對外召開聯合記者會。這是全世界最大的神經科學領域會議,超過兩萬人參與,當年剛好是該會議舉辦40周年。
甲基安非他命 傷害人體更甚
新聞上常聽到的安非他命類藥物,其實不只一種類型,有一種比安非他命化學結構上多了一個甲基的藥物稱為甲基安非他命。多了這一個甲基,使藥物更容易進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也更容易刺激大腦。
2012/12/13
由本校醫學系林肇堂講座教授領導國衛院之研究團隊,利用「全民健康保險學術研究資料庫」,以2003年10月至2010年9月間診斷為肝癌的患者為對象,進行6年的追蹤結果發現,術後平均接受一年半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患者的復發率為29.0%,較未接受治療者復發率42.4%,明顯減少三分之一。這項研究發現對於肝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有重大影響,於11月已在美國肝臟疾病研究年會中發表,並刊登世界頂尖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本校亦邀請林肇堂教授及陽明大學吳俊穎教授於102年1月18日到校舉行「如何以健保資料庫進行醫學研究之經驗分享」座談會,歡迎報名與會。
2012/10/26
記者虞佳晨/輔大報導 癲癇是一種慢性的腦神經病變,大腦半球的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發作時腦內就像一場混亂的電子風暴,無法處理經由各種感官所得到的訊息,並失去肌肉控制的能力,使患者突然跌倒或是產生痙攣,甚至暫時對周遭的一切失去知覺。許多人以為癲癇是天生的,事實上,遺傳只是其中一種因素,約六至七成的癲癇病因不明。此外,頭部重創、中風、感染等,例如腦膜炎,這些事件在腦部留下創傷,都可能造成癲癇發作。在台灣,癲癇是神經內科第二大常見疾病,目前大多採用長期的藥物治療,讓異常放電的區域穩定,而使癲癇得以控制。但是,這些臨床上所用癲癇藥物都是化學合成,常伴隨著許多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嗜睡、精神不安、破壞內臟功能等,而且有三成患者使用這些藥物後,症狀並沒有獲得改善。輔仁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王素珍教授近期研究發現,有一種天然的類黃酮名為Hispidulin,具有抗癲癇的潛力,能夠通過血腦障壁,而且普遍可以在中草藥Saussurea involucrate Kar. et Kir.之中發現這種物質。王教授說,癲癇發作的原因之一是腦神經細胞末梢釋放一種名叫glutamate的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太多,形成堆積,過度活化腦神經細胞,產生毒性,就會引發癲癇。長期下來,會造成腦神經退化,影響患者的運動和認知功能。因此,一般相信減少腦內此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的釋放是治療此疾病的策略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