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admin 在 發表
以下文章轉載自《經濟日報》102年6月27日「廖國棟率領隊參加兩岸中醫研討會 加強原料整合與技術交流」報導
廖國棟率領隊參加兩岸中醫研討會 加強原料整合與技術交流
■李正宗■ 2013/06/27
立法委員廖國棟日前率領中醫藥界產官學數十人,參加在廈門舉行的「第五屆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合作研討會」,希望加強兩岸中醫藥界合作、製藥與原料的整合、資金與技術的交流,共同進軍歐盟、日本、美國等高附加價值的中醫藥市場。
台灣代表包括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孫茂峰、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邵耀華、中華中醫藥國際生技發展協會理事長尹台澎、台灣製藥公會計畫主持人(勝昌製藥公司總經理)李威著、台灣養生保健協會祕書長李春興、肝王製藥公司董事長葉順華、和春蔘藥行負責人王瑞參、子元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楊桂寶、輔大研發處研發長杜繼舜、輔大育成中心主任呂誌翼、執行長張家維、助理教授周秀慧等。
廖國棟現任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醫療事務召集人、中華兩岸醫療健康發展協會理事長,他表示,台灣是以西醫為主的社會,但近幾年中醫日受重視,如台灣癌症病患在接受西醫化療時,90%會仰賴中醫做為輔助醫療。2013全球藥品市場約有1兆美元規模,而中草藥保健市場 (不含植物藥)產值達700億美元,預估2015年達到950億美元規模。但國際中醫藥主要消費市場都集中在歐盟、日本、美國等高所得國家,也顯示台灣與大陸的中醫藥市場未來需求潛力很大;但如何先發展中醫、再發展中藥,應是兩岸重要的課題。
廖國棟說,兩岸四地華人市場是目前使用中醫藥診療全球最大市場,也是最大的中草藥來源供應地。中醫藥走向全世界最好的作法,應該是善用兩岸四地現有中醫藥產業與患者規模,以及產官學的能量,建立華人中醫藥資訊庫與醫療資源庫,做好中醫藥診斷治療方法標準化、科學化與資訊化;成立兩岸四地華人中藥質量標準檢測中心,加強中醫藥宣傳,擴大市場規模,促進兩岸產官學交流,落實中醫藥示範基地。尤其台灣中醫藥以內銷為主,未來可以加強開拓大陸市場;大陸則可以引進台灣已全面實施的GMP經驗。
中醫藥相對於西醫具有相當多的優勢、但也有不足之處。醫療及醫藥的需求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而逐年提昇,但長久以來中醫藥只能在華人世界取得認同與使用,因此需要從教育面向、制度面及政策面作全方位的規劃,才可能取得全世界的認同。醫健會規劃在台灣建立一個以中醫藥為主、西醫為輔的中醫藥聯盟,結合兩岸中醫藥的龍頭廠商,包括藥材供應商、煉製濃縮廠、世界級檢測中心,及最密集的中醫教學中心與醫院,以整體城市區域行銷的角度,建立自由、便利、舒適、全方位與世界等級的中醫藥示範大基地。
台灣新北市擁有台北港自由貿易區優勢,產業建設連結新莊副都心與產業園區、桃園航空城、八里和淡水新市鎮和產業園區規劃;新北市內有多所具學術地位的大學以及中醫藥產業;交通建設有四通八達的快速道路,可迅速連結大台北市、新北市各區域、以及桃園地區,並且連結高速公路,上通基隆與台灣最北端和宜蘭、花蓮,下至新竹和台中,是最適宜的示範基地。藉由新北市政府的政策面規劃推動及配套作法,新北市新莊區是示範城市的最佳候選。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兩岸應共同落實中醫藥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