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天主教輔仁大學
中文 │ English
研究發展處
  • 首頁
    • 訊息公告
  • 關於研發處
    • 研發長
    • 歷史沿革
    • 業務聯繫
  • 行政組織
    • 相關委員會
      • 校務發展委員會
      • 自我評鑑指導委員會
      • 提升學術研究獎補助案審議委員會
    • 校務發展暨評鑑中心
    • 研究管理中心
  • 規章辦法
  • 新進教師專區
    • 獎補助時程
    • 我的學術研究成果
  • 貴重儀器中心

王素珍教授 研究抗癲癇之天然藥草新發現

由 admin 在 週五, 10/26/2012 - 14:00 發表

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  王素珍教授

記者虞佳晨/輔大報導

       癲癇是一種慢性的腦神經病變,大腦半球的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發作時腦內就像一場混亂的電子風暴,無法處理經由各種感官所得到的訊息,並失去肌肉控制的能力,使患者突然跌倒或是產生痙攣,甚至暫時對周遭的一切失去知覺。

許多人以為癲癇是天生的,事實上,遺傳只是其中一種因素,約六至七成的癲癇病因不明。此外,頭部重創、中風、感染等,例如腦膜炎,這些事件在腦部留下創傷,都可能造成癲癇發作。

在台灣,癲癇是神經內科第二大常見疾病,目前大多採用長期的藥物治療,讓異常放電的區域穩定,而使癲癇得以控制。但是,這些臨床上所用癲癇藥物都是化學合成,常伴隨著許多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嗜睡、精神不安、破壞內臟功能等,而且有三成患者使用這些藥物後,症狀並沒有獲得改善。

輔仁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王素珍教授近期研究發現,有一種天然的類黃酮名為Hispidulin,具有抗癲癇的潛力,能夠通過血腦障壁,而且普遍可以在中草藥Saussurea involucrate Kar. et Kir.之中發現這種物質。

王教授說,癲癇發作的原因之一是腦神經細胞末梢釋放一種名叫glutamate的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太多,形成堆積,過度活化腦神經細胞,產生毒性,就會引發癲癇。長期下來,會造成腦神經退化,影響患者的運動和認知功能。因此,一般相信減少腦內此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的釋放是治療此疾病的策略之一。

王教授的團隊已經完成動物體外的實驗,利用急性分離出來的老鼠大腦皮質神經末梢作為實驗模式,發現Hispidulin能抑制glutamate的釋放。目前,王教授正在進一步進行動物體內的癲癇測試實驗,未來將繼續往臨床實驗發展。

生物醫學
  • 網站地圖
  • 站內搜尋
  • 意見回饋
  • 聯絡我們
天主教輔仁大學 研究發展處
242062新莊區中正路510號(羅耀拉大樓一樓SL101)
連絡電話:02-2905-3136   傳真電話:02-2904-1563   Email:rdo@mail.fju.edu.tw
Copyright ©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研發處行政組織

  • 相關委員會
  • 校務發展暨評鑑中心
  • 研究管理中心

快速連結

  • 專利技術資料庫
  • 小社區大事件

相關網站

  • 輔仁大學首頁
  •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
  • 大學校院一覽表查詢系統